第114页
第57章
二人匆忙回到宅院, 将情况禀报太子。
是这些奸商给咱们下的套!刘公公不断用帕子擦拭自己额头脖颈的汗水, 尖着嗓子对太子说:殿下调集这一批粮食,除了用于山西受灾县放贷赈灾以外,还有一半盈余, 足够新设的仓库一年的周转。除了您, 还有谁会忽然调集这么多粮食?一定是那些奸商编排的假戏!
更可笑的是,他们说那京商愿意拿七百文一石的价格, 收中等粮,比市价还贵, 谁钱多了烫手不成!
他们想狠敲咱们一笔?太子看向薛遥。
依我之见, 这件事,未必是浙商编排出来的。薛遥颔首回道:按照之前的设想, 有人透漏太子殿下紧急收粮的消息,就算浙商有贼胆要狠捞一笔,那也该早作准备, 分批从金陵城低价购粮。
而实际情况,是一夜间,浙商不计成本,从金陵城同行手里收购大量的粮食, 如果只是为了哄抬粮价, 这么做,风险未免太大了。
太子微眯起眼:你的意思是,确实有所谓的京商,赶在我之前, 跟他们谈定生意,才让他们不计成本的四处筹粮?
正是此意。薛遥分析道:今日听那粮行掌柜说,京商的收粮价格是六百九十文一石,也只有这样的价格,能让浙商不惜一切代价,以五百九十文的天价,从同行手里调粮。如果没有这样的底气,这些浙商不可能敢冒如此之大的风险。
刘公公不以为意,皱眉辩驳道:这些奸商为了利益,有什么做不出的事?哪个傻子肯花六百九十文大批收粮?浙江这群粮商沆瀣一气,把金陵城的粮食都给掏光了,就是为了让咱们出个高于六百九十文的天价,跟他们编排出来的京商抢这批粮食!
薛遥没搭理他,仍旧看着太子。
太子问薛遥:还有什么其他迹象能证明真有那么一个京商,在咱们之前,用天价来浙江收粮。
还是太子爷能问到点子上,薛遥立即回道:是那粮行掌柜的态度,他跟咱们谈生意的态度没拿架子,也不吊胃口,不卑不亢、神态自若。这不是一个手里压着一堆货、千方百计引人入套的奸商,会有的表现。
这正说明,他是奸商中的奸商。刘公公不服道:他骗得了你,可骗不了咱家!
薛遥拱手对太子道:事关重大,仅凭我个人判断,自然不能服众,还望殿下屈尊亲自去粮行探问一番。
好,那就先假设真的有这么个京商,肯花高于散售的价格,大量收粮。太子说:浙江粮商难道就不怕事出反常其中有诈么?你们刚刚说那京商只付了定金,浙江的粮商不担心对方变卦?那京商会不会是金陵粮商派来,专门骗他们去金陵高价收粮的托?
薛遥老实答道:这一点我也无从猜测,但从那掌柜对京商的敬畏看来,对方恐怕也是有身份的人。也许有什么来头,让这些浙商心里有底。
太子陷入了思索。
刘公公低声提醒:不如咱们按兵不动,先耗他一耗。管他什么京商,再有来头,也不可能随随便便出得起百万两白银。
问题是咱们现在耗不起。太子沉沉呼出一口气:再晚半个月,大半受灾县的农民就会向地主富商借贷,新法试行的效果就微乎其微了。
刘公公紧张道:不如,咱们以朝廷救灾的名义,要求浙商推掉其他生意,将米粮薄利出售给咱们。
你想让新法沦为笑柄吗?太子的一位谋士上前争辩道:新法试行期间,得向皇上证明:咱们不需要以朝廷的名义施压,也不妨碍民间自由贸易,只是靠运输便利、薄利多出等优势,惠民的同时,又能充盈国库。
太子爷陷入沉思。
厅堂里的人立即屏息等待吩咐。
都退下罢,召徐良张青来见孤。太子说完这句话,就转身踱步到茶几旁坐下。
薛遥出门后,心想徐张二人是太子爷的一等护卫,高手高手高高手那种。
召见这两人,应该是有什么秘密探查刑讯之类的任务。
太子可能是想查出那个所谓的京商真实身份。
*
皇宫校场里。
五皇子跟剑术教头操练了数十个回合,两只胳膊和大腿外侧,都被教头手里的藤条打肿了,自己手里长剑却一下也没碰到教头的皮甲。
五皇子累得胳膊都快举不起来了,转头抄茶棚里下棋的七皇子喊话:老七,你上来过几招。
不上。七皇子向来不怎么给五哥面子。
诶!五皇子转身就气冲冲地走过去,教训弟弟:你小子成天就知道偷懒,根本不懂习武的乐趣,看你哥我,挥汗如雨,跟李教头过招几十回合,不分胜负,简直畅快之极!
七皇子轻笑一声:没见哥胜过,就见哥一直单方面挨揍。
胡说!五皇子不服:你一直盯着棋盘,什么时候看咱比剑了?
七皇子落下一颗黑子:听着呢。
听还能听出谁输谁赢吗?
藤条鞭打声,与剑触皮革声,不同。七皇子坐这儿半个时辰,光听见五哥挨鞭子了,实在没脸观战,只能让太监取棋盘过来。
--
二人匆忙回到宅院, 将情况禀报太子。
是这些奸商给咱们下的套!刘公公不断用帕子擦拭自己额头脖颈的汗水, 尖着嗓子对太子说:殿下调集这一批粮食,除了用于山西受灾县放贷赈灾以外,还有一半盈余, 足够新设的仓库一年的周转。除了您, 还有谁会忽然调集这么多粮食?一定是那些奸商编排的假戏!
更可笑的是,他们说那京商愿意拿七百文一石的价格, 收中等粮,比市价还贵, 谁钱多了烫手不成!
他们想狠敲咱们一笔?太子看向薛遥。
依我之见, 这件事,未必是浙商编排出来的。薛遥颔首回道:按照之前的设想, 有人透漏太子殿下紧急收粮的消息,就算浙商有贼胆要狠捞一笔,那也该早作准备, 分批从金陵城低价购粮。
而实际情况,是一夜间,浙商不计成本,从金陵城同行手里收购大量的粮食, 如果只是为了哄抬粮价, 这么做,风险未免太大了。
太子微眯起眼:你的意思是,确实有所谓的京商,赶在我之前, 跟他们谈定生意,才让他们不计成本的四处筹粮?
正是此意。薛遥分析道:今日听那粮行掌柜说,京商的收粮价格是六百九十文一石,也只有这样的价格,能让浙商不惜一切代价,以五百九十文的天价,从同行手里调粮。如果没有这样的底气,这些浙商不可能敢冒如此之大的风险。
刘公公不以为意,皱眉辩驳道:这些奸商为了利益,有什么做不出的事?哪个傻子肯花六百九十文大批收粮?浙江这群粮商沆瀣一气,把金陵城的粮食都给掏光了,就是为了让咱们出个高于六百九十文的天价,跟他们编排出来的京商抢这批粮食!
薛遥没搭理他,仍旧看着太子。
太子问薛遥:还有什么其他迹象能证明真有那么一个京商,在咱们之前,用天价来浙江收粮。
还是太子爷能问到点子上,薛遥立即回道:是那粮行掌柜的态度,他跟咱们谈生意的态度没拿架子,也不吊胃口,不卑不亢、神态自若。这不是一个手里压着一堆货、千方百计引人入套的奸商,会有的表现。
这正说明,他是奸商中的奸商。刘公公不服道:他骗得了你,可骗不了咱家!
薛遥拱手对太子道:事关重大,仅凭我个人判断,自然不能服众,还望殿下屈尊亲自去粮行探问一番。
好,那就先假设真的有这么个京商,肯花高于散售的价格,大量收粮。太子说:浙江粮商难道就不怕事出反常其中有诈么?你们刚刚说那京商只付了定金,浙江的粮商不担心对方变卦?那京商会不会是金陵粮商派来,专门骗他们去金陵高价收粮的托?
薛遥老实答道:这一点我也无从猜测,但从那掌柜对京商的敬畏看来,对方恐怕也是有身份的人。也许有什么来头,让这些浙商心里有底。
太子陷入了思索。
刘公公低声提醒:不如咱们按兵不动,先耗他一耗。管他什么京商,再有来头,也不可能随随便便出得起百万两白银。
问题是咱们现在耗不起。太子沉沉呼出一口气:再晚半个月,大半受灾县的农民就会向地主富商借贷,新法试行的效果就微乎其微了。
刘公公紧张道:不如,咱们以朝廷救灾的名义,要求浙商推掉其他生意,将米粮薄利出售给咱们。
你想让新法沦为笑柄吗?太子的一位谋士上前争辩道:新法试行期间,得向皇上证明:咱们不需要以朝廷的名义施压,也不妨碍民间自由贸易,只是靠运输便利、薄利多出等优势,惠民的同时,又能充盈国库。
太子爷陷入沉思。
厅堂里的人立即屏息等待吩咐。
都退下罢,召徐良张青来见孤。太子说完这句话,就转身踱步到茶几旁坐下。
薛遥出门后,心想徐张二人是太子爷的一等护卫,高手高手高高手那种。
召见这两人,应该是有什么秘密探查刑讯之类的任务。
太子可能是想查出那个所谓的京商真实身份。
*
皇宫校场里。
五皇子跟剑术教头操练了数十个回合,两只胳膊和大腿外侧,都被教头手里的藤条打肿了,自己手里长剑却一下也没碰到教头的皮甲。
五皇子累得胳膊都快举不起来了,转头抄茶棚里下棋的七皇子喊话:老七,你上来过几招。
不上。七皇子向来不怎么给五哥面子。
诶!五皇子转身就气冲冲地走过去,教训弟弟:你小子成天就知道偷懒,根本不懂习武的乐趣,看你哥我,挥汗如雨,跟李教头过招几十回合,不分胜负,简直畅快之极!
七皇子轻笑一声:没见哥胜过,就见哥一直单方面挨揍。
胡说!五皇子不服:你一直盯着棋盘,什么时候看咱比剑了?
七皇子落下一颗黑子:听着呢。
听还能听出谁输谁赢吗?
藤条鞭打声,与剑触皮革声,不同。七皇子坐这儿半个时辰,光听见五哥挨鞭子了,实在没脸观战,只能让太监取棋盘过来。
--